【本報墨爾本訊】墨菲知曉自己的湯加血統,但祖母去世後才真正體會到其意義。
墨菲她在昆州Darling Downs地區的Toowoomba附近長大,對自己的文化根源一直了解有限。兩年前祖母葬禮上,她才與祖母的親友取得了聯繫,首次接觸並體驗了湯加喪葬傳統,甚至成為家族的「fahu」(女主人)。
在葬禮上,墨菲女士被教導了她作為fahu的職責,包括為實體穿衣。她坦言,面對未知職責及陌生文化,她深感震驚。自此,她踏上自我探索之旅,努力瞭解並融入非成長環境的文化。
墨菲女士在接觸自己的文化遺產後,內心充滿了複雜的情感。她意識到自己在澳洲白人的成長環境與湯加人的傳統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並表達了對擁有更多湯加成長經歷的渴望。
為了更深入地瞭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墨菲女士主動投身於湯加文化的研究中。
她坦言,學習湯加語言是一大挑戰,因為相關資源極為稀缺。儘管如此,她還是努力汲取著關於湯加家庭關係、文化習俗及社區結構的點滴知識。
目前,她的一個小目標是學會用湯加語誦讀主禱文,並已初步踏上語言學習的旅程,只是苦於資源匱乏,進展略顯艱難,她一直在努力尋找可用的資源。
布里斯本的湯加語教師塔亞拉指出,墨菲女士的經歷並非個例。她的眾多學生同樣因家庭遷至澳洲而逐漸疏遠了自己的文化根基,感受到與母文化的脫節。
塔亞拉解釋說,許多家庭選擇用英語與孩子交流,這實際上是一種生存策略。有些家長初到澳洲時幾乎不懂英語,或因語言障礙在就業等方面遭遇重重困難,因此他們現在大多數人與孩子交流時都使用英語,以便能夠讓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教授英語成為了必需而非選擇,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
除了語言教學,塔亞拉還在學校積極推廣湯加傳統節日,並鼓勵師生穿著湯加傳統服飾,通過這些活動為在澳的湯加人搭建起重新認識自我、親近母文化的橋樑,讓他們有機會更加深入地融入湯加文化的懷抱。(王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