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澳36萬乳糜瀉患者多不自知 確診難研究新檢測治療手段

【本報悉尼訊】乳糜瀉是最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之一,目前正在呈上升趨勢,不過據澳洲Wesley研究發現,全澳36萬澳洲人(即七十分之一澳人)患有乳糜瀉,五分之四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患有此病。

乳糜瀉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可以在任何年齡發生,麵包、醬油到口香糖等含有麩質的食品會引發免疫反應,導緻小腸發炎,並阻止營養物質的吸收,雖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但典型的乳糜瀉症狀包括腹脹、腹瀉、體重減輕和腹痛。有些人可能會出現輕微嗜睡或只是偶爾出現胃部不適。 其他人可能會經歷不孕或骨密度降低,但不知道乳糜瀉是問題原因。

乳糜瀉可能會導致長期的健康狀況,不僅是營養缺乏,如缺鐵,還有對全身更廣泛的影響,如不孕不育、肝功能異常、骨密度降低和骨質疏鬆症、感染率增加,以及某些癌症的發生率增加。

墨爾本Walter and Eliza Hall醫學研究所乳糜瀉研究實驗室負責人、胃腸病學家泰丁說,過去50年,這種疾病的發生率大約增加了四倍,雖然尚不清楚其中的原因,但環境因素或衛生假說(即現代接觸較少的細菌和病毒可能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理論)是兩種流行的解釋。

胃腸病學家戴維森是昆士蘭大學和Wesley研究所一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該研究發現14%的遺傳風險兒童患有未確診的乳糜瀉。兒童常見乳糜瀉症狀包括持續疲勞或腦霧、上學困難、成績下降、牙齒的排列和狀況不好、青少年時期缺鐵、生長障礙或身材矮小等。

泰丁說,由於必須有麩質才能檢測觸發免疫反應,因此用來篩查乳糜瀉的血液檢查對無麩質飲食人群不再準確,導致無法確診,這是真正讓人擔憂的問題。

泰丁團隊現在正在開發一種可用於無麩質飲食人群的新的血液測試「看起來非常有希望」,有望在未來幾年採用。

除了血檢,乳糜瀉還可以通過基因測試篩查,乳糜瀉家族史是患病的最大危險因子之一,泰丁鼓勵有疑似乳糜瀉症狀的人能夠立即與醫生討論相關方案。

目前無麩質飲食是治療乳糜瀉的唯一方法,不過有些人開始無麩質飲食後仍然有一些持續的症狀或腸道損傷,製藥公司對開發更好的方法來治療這種疾病非常感興趣,包括口服藥物和注射療法。(子力)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

Enable Notifications OK No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