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詠春拳葉問傳人與洋弟子 回到中山南朗作靈魂對話

【本報悉尼訊】月前,詠春拳葉問傳人梁紹鴻師傅帶著洋弟子斯坦利(STANLEY)回到中山南朗衝口村祖籍地,並作了靈魂對話,師徒兩人在對話中找出了疑問和答案。

在接觸詠春拳之初,斯坦利的心中就有一個疑問,‘’中國功夫的要義是什麼?”斯坦利的問題看似簡單,但想要一兩句話就說出一個圓滿的答案,卻很難。這也是當今社會面臨的傳統與現代、中國文化與國際文化之間的考問。梁紹鴻師傅自謙“讀的書少”,但憑著對詠春的深度理解和輾轉世界各地的國際視野,他心中有著與眾不同的答案。

為了給斯坦利釋疑解惑,梁師傅月前便帶著這個洋弟子回到自己的祖籍地,中山南朗衝口村,來了一次“問道之旅”。

梁師傅的祖屋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老僑房,緊挨著村中的梁氏宗祠。門前一副石刻對聯:蔔築歸樂擇此地,安居還喜學為鄰。祖屋讓梁師傅頗有感觸地憶及動蕩的幼年。他一歲多,父親便去世,大家族成員散布在中山、澳門、香港等地。但母親始終記掛著中山的親人,不時帶著物資,牽著小小的他,從香港回來探親。然而,母親去世後,他一度遺忘了家的位置。直到20多年前,偶遇熱心的南朗同鄉,得到幫助,他才重返故鄉。

這次回鄉,梁師傅特意拜托當地村幹部,幫他在男丁簿中查找家族兄弟名字。家,在中國人心中的分量,直觀地體現在那本沉甸甸的男丁簿上。男丁簿自清鹹豐三年便開始編撰,直至1968年。這期間,村中哪家有開燈儀式,它都記載了下來。梁師傅一邊走訪,一邊用英語向斯坦利講解嶺南鄉村的風土人情。

走在鄉村石板街,走進梁師傅的祖屋,到武侯廟裡敬拜,斯坦利一路上緊跟著梁師傅,聽他講解並認真觀察。盡管他聽不懂梁師傅和鄉親們之間的對話,但他能感受到梁師傅對這個鄉村的深情。走進古色古香的梁氏宗祠,斯坦利覺得這建築非常獨特漂亮。在天井開闊的場地裡,他暢快地放開手腳,與另一名詠春弟子進行了結對攻防、環形練習。梁師傅站在一旁嚴肅地指點他們的動作。

“學習詠春,首先要練習的是防守。中國功夫首要的目的不是為了攻擊人,而是自衛。這就是中國功夫與西方格鬥的最大區別。同時,它可以以弱勝強。”

梁師傅說,中國功夫僅是一種強身健體的體育項目,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族譜和男丁簿,祖屋和宗祠,武侯廟裡的傳說,它們與功夫一樣,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一部分。中國人通過文化的傳承,積累智慧。“體能訓練只是功夫的一部分。人的體能有極限,再快也快不過子彈,可人類的智慧沒有極限,可以不斷學習和傳承。”說這話時,梁師傅用手指指了一下自己的大腦。想要更好地了解中國功夫,他建議斯坦利多在中國走走看看。“功夫講究剛柔相濟。文化就是一種軟實力。我傳授的是中國功夫,同時也是在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聽了梁師傅的回答,斯坦利似有感悟:“這是一次神奇之旅,我不枉此行。”衝口村,成為他功夫問道之旅的起點。

帶領洋弟子參觀祖廟。

在祠堂裡,衝口村委會副主任梁偉文(左一)給梁紹鴻帶來有關他親人族譜的復印件。

梁紹鴻師傅在梁氏宗祠講解學功夫的要義。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

Enable Notifications OK No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