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悉尼大學大型研究論文顯示 澳千禧一代心理健康變差

【本報悉尼訊】一項大型研究論文顯示,自2010年左右以來,澳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一直在惡化,而千禧世代的心理狀況是導致這一下降的主要原因。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悉尼大學醫學與健康學院高級研究員莫里斯和他的團隊分析了2001年至2020年20 年間 27,572 名澳洲人的心理健康數據。

研究發現,20世紀90 年代出生的人,以及(較小程度上)80年代出生的人,其心理健康狀況比任何前一代都要差,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似乎也無法恢復。

莫里斯說,本世紀的頭十年社群媒體格局發生了許多巨大變化,2004年推出的臉書Facebook,第一代iPhone發布,Instagram於2010 年推出,Snapchat一年後推出,Twitter的轉發功能2009 年推出,這一系列事件帶來的影響在2009 年和2010 年左右開始顯現,然後持續存在。隨著人與人之間的脫節和網路霸凌的擴散,人更容易受到影響。

此外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隨後的工作不穩定以及負擔不起的住房數量的增加,也對年輕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悉尼大學環境福祉實踐教授哈斯韋爾說,氣候焦慮「加劇」可能也會加劇年輕人的心理問題,年輕人每天都面臨著對污染的恐懼、對多樣性和自然空間喪失的悲傷以及對前所未有的極端天氣的恐怖經歷。

Beyond Blue首席臨床顧問布拉斯基說,在我們這個高度互聯的社會中,存在著超出認知範圍的風險,年輕一代時刻會接觸到世界上正在發生的每一件壞事,這是我這一代、老一輩沒有經歷過的。

不過,莫里斯認為隨著民眾心理健康素養的提升,民眾識別自己的感受並談論問題的能力加強,這也是導致心理問題增加的原因之一。

儘管許多專家呼籲為心理健康幹預措施提供更多資金,不過莫里斯說,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可能只是「創可貼」。

布拉斯基也說,心理醫生的工作是只把人從水中撈出來,還是要去修橋?作為一名臨床醫生,他總是更關注改善心理健康的充滿希望的方法。

莫里斯也說,應該更多考慮人的主觀幸福感,這至少包括對成就或前景認知和評估,以及對當前情況和幸福的情感感知,現在的心理健康分數往往反映的是後者而不是前者,我們可能需要關注周圍的環境、家庭和社會關係,以改善或維護幸福感,從而改善心理狀況。(子力)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

Enable Notifications OK No thanks